
《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1》中的数据显示,2019年,导致我国人群死亡的疾病中,阿尔茨海默病已经上升到第5位,在过去30年间上升了5个位次。前5位疾病分别为脑血管疾病、缺血性心脏病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、肺癌和阿尔茨海默病。
阿尔茨海默病已经成为潜伏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危险“杀手”。

要想真正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可怕,首先要界定其概念。阿尔茨海默病和“老年痴呆”并不能画上等号。
人们常习惯用“老年痴呆”来指代阿尔茨海默病,但其实广义上的痴呆症还包括血管性痴呆、路易体痴呆等,只是阿尔茨海默病最为多见,它作为痴呆症的一种,占痴呆症的60%-80%。
阿尔茨海默病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,表现为记忆力、判断力以及注意力等受损,患者会出现抑郁、冷漠、焦虑等情绪,严重影响正常生活。
9月20日,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,国家卫健委老龄司司长王海东表示,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约有1500万痴呆患者,其中1000万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。
这个病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,国家高度重视老年痴呆防控体系建设,健康中国行动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将“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”设为结果性指标之一。
这三个误区不容忽视
西安交大一附院神经内科主任屈秋民指出,绝大多数患者都是缓慢发病,逐渐出现痴呆的各种症状,下列症状常常是痴呆的早期表现,被认为是痴呆的十大危险信号,一旦出现,应该高度警惕:
1.记忆力日渐衰退:如经常忘记最近发生的事情或说过的话,问过的事情一会儿又问,炒菜放两次盐,做完饭忘记关煤气,经常找不着自己放的东西等。
2.处理熟悉的事情感到困难:如难以胜任日常家务、复杂的工作,不会管理自己的工资和家庭财务,不知道穿衣服的次序、做饭菜的步骤。
3.语言表达困难:如说话中经常忘词,忘记很熟悉人的名字、说话不连续或结巴。
4.对时间、地点容易混淆:经常搞错日期,不记得今天几号、星期几,不知道自己在哪个省、市。
5.判断力下降:如不会根据天气增加衣服,烈日下穿着棉袄,寒冬时却穿薄衣。
6.理解力下降:跟不上他人交谈的思路,听不懂别人的话,脑子反应迟钝。
7.做事没有条理性,或者做事顺序混乱,干啥事情不专心。
9.性格与以前明显不同:过去开朗活泼的人可能变得沉默寡言,对家人漠不关心,或者多疑、焦虑,抑或脾气暴躁等。
10.失去做事的主动性:对以前的爱好(如下棋、唱歌、跳舞等)失去兴趣,不愿出门与人交往。
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,痴呆症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,公认的发病年龄已由原来的65岁提前到了55岁,整整早了10年。
目前,我国痴呆患者人数超过1000万,其中有近七成患者在确诊时已为中重度,错过了最佳干预阶段;而进行过正规治疗的人数大约只在5%~30%。阿尔兹海默病虽然不可逆转,但是药物和科学的认知训练,可以延缓病情发展过程。
过了40岁,
就要开始有意识地预防

早在2019年,美国约翰·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对290名40岁以上志愿者进行追踪研究发现:一个人在有老年痴呆症症状的前34年,大脑就有了变化。
也就是说,过了40岁,就要开始有意识地预防,并时刻关注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。
湖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专家熊婧提醒,要改善生活方式,预防基础疾病。据熊婧介绍,目前已知的老年痴呆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血脂、吸烟、饮酒、抑郁等。保持科学的生活方式,可预防这些基础疾病,进而预防阿尔兹海默病。
读书、打麻将、跳广场舞,也能预防阿尔兹海默病。积极锻炼、多参加社交活动、保持活跃的学习状态,也可锻炼大脑,预防阿尔兹海默病。